1964“汾酒试点”的成功不但成就了汾酒、推进了中国酒业的发展进程,更是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,指引着中国酒业持续创新发展。
那么,“汾酒试点”精神到底是什么呢?又该如何弘扬“汾酒试点”精神呢?原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以“澎湃六十载 蓬勃新时代”为主题的“纪念‘汾酒试点’60周年暨中国酒业高质量创新大会”上,提炼出了“汾酒试点”精神。
周和平副部长表示,60年前的“汾酒试点”是由国家轻工部组织的、用当时前沿科学技术推动我国传统酿酒业发展的国家行动,这种规格的试点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,在中国酿酒史上亦属首次。“汾酒试点”推动了我国白酒产业的蓬勃发展,开辟了我国酿酒从传统产业走向现代产业的新纪元。“汾酒试点”已成为我国酒文化发展史上的“重要文化遗产”,成为推动中国酿酒业发展的精神动力。继承和弘扬“汾酒试点”精神,对推动我国酒业高质量创新意义重大。“汾酒试点”精神,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:
敬仰传统,尊重规律
“总结提高汾酒生产经验试点工作组”始终坚持敬仰传统、尊重规律。工作组组织各相关领域专家,尊重汾酒独特风格,尊重汾酒传统工艺,立足传统生产流程,通过对逐道工序的现场写实、分析测定和科学试验等,提出先进、科学、完整的生产工艺。用当代科学技术将传统操作经验科学化、系统化、完善化,揭开了传统工艺之奥妙,提高了劳动效率,提升了质量和产量,使汾酒的发展达到新水平。
立足一线,知行合一
试点中,工作组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、科研人员和技术工匠的结合,“汾酒试点”不在实验室、办公室搞科研,专家深入现场搞写实,跟着制曲、酿酒师傅,扎扎实实记录,通过分析、比较后梳理技艺、提出优化方案,实现标准化操作,试点成果经工匠师傅“点头认可”。秦含章先生在其《新编酒经》等专业著述中多次提及“汾酒试点”。“试点”充满了“知为行之始、行为知之成”的哲学思维,提升了专家的业务水平,培养了一批汾酒酿制技艺的传承人,为汾酒的人才成长奠定了基础。参加“汾酒试点”的无锡轻工学院学生,其中很多人日后成为我国发酵行业的骨干。“试点”使汾酒质量、产量大幅提升,社会影响和市场占有率日益扩大,杏花村汾酒厂已成为我国重要酒企之一,其酿造技艺于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”。
方向明确,办法具体
“汾酒试点”立足高远、方向明确,“试点”设立三大任务:一是产品质量定型;二是生产工艺;三是质量经验方法,主要任务又细化为14个专题、49个项目、145次酿酒试验。共计开展了200多个研究项目、300多次试验,取得2万多个试验数据,总结出汾酒酿造微生物实验法、大曲制造方法、人工可控制的酿造法、质量管理标准等,打下了清香型(汾酒)的理论基础、管理规范和标准,大大提升了汾酒的技术水平。许多方法、规范和标准等成为我国白酒行业的国家标准,许多标准至今仍是我国酒业的“金标准”。
1964“汾酒试点”虽然已过去60年了,“敬仰传统、尊重规律、立足一线、知行合一、方向明确、办法具体”的“汾酒试点”精神,仍然是鲜活的,仍然是推动我国酒业发展创新的不竭动力。周和平副部长强调,弘扬“汾酒试点”精神,就是为了推动我国酒业的高质量创新,助力新时代酿酒业的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