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国白酒的香型竞争中,“产区叙事权”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,酱香以茅台镇为原点、浓香以川酒六朵金花为基石,分别牢固的发展出了延续至今的品类叙事根基。但清香型白酒在经历了上世纪70-80年代的辉煌之后,却在数十年的浓酱夹击中陷入“品类失语”的困境。2024年,清香型总体已成千亿市场,但面对浓香、酱香的万亿体量,其结构性短板越发凸显——产区概念未成体系,品牌合力尚未凝聚。
很显然,想要打赢“清香复兴”战役,“产区叙事”这一战略制高点应是当前的主攻方向。

清香型:
三大香型中最后的“结构化机会”
中国白酒的香型更迭遵循“三十年周期律”:清香型在上世纪70年代占据70%市场份额,浓香型在90年代崛起,酱香型则在2015年后爆发。这一规律背后,是产区、工艺、文化三重要素的协同作用。

当前,浓香、酱香已形成高度集中的产区格局(宜宾、泸州、茅台镇),而清香汾酒虽然曾以“地缸发酵、清蒸二次清”工艺奠定清香标准,却因未能构建“产区共同体”,错失品类扩张的黄金窗口期。
2025年纵观酒类市场,清香型的“单核驱动”模式已在放大镜下无数次被审视——吕梁产区贡献全国80%以上产能,但吕梁外如北京二锅头、豫鄂石花霸王醉、川渝小曲清香等细分品类,仍处于地域割据状态。看似清香发展已具备品类多元、价位多元、产区多元的优质竞合土壤,但“各自为政、占山为王”的草莽式发展,反而使得“产区叙事”的向心力进一步缺失,虽有星星之火,未成燎原之势。

清香型白酒的结构性发展,应重视其源于其品类特性、产区多元性及市场适应性三者的深度耦合。
首先,品类兼容性强,清香型涵盖大曲、小曲、麸曲三大主要工艺体系,既能承载汾酒的高端化叙事,也能支撑江小白的年轻化创新,形成从20元光瓶酒到千元高端产品的全价格带覆盖,满足消费分层需求。
其次,产区协同潜力大,以山西吕梁为核心,京津冀、豫鄂、川渝、泛北方等五大产区差异化发展,既保留吕梁的“地缸固态发酵”非遗传统,又展现京津冀二锅头的市井文化、豫鄂黄鹤楼的楚风汉韵、川渝小曲清香的风味创新等,形成“一核多极”的产业生态。
另外,清香型白酒国际化基因显著,其酒体纯净、风味接近国际蒸馏酒标准,兼具基酒兼容性(如鸡尾酒调制)和规模化生产优势,部分品牌已通过欧美市场布局验证了这一路径的可行性。

此外,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,吕梁“十四五”规划明确打造50万千升产能的世界级清香核心产区;南方及中部清香产区也在通过团体标准制定加速资源整合;而资本市场在酱香降温后,从光瓶酒赛道曲线转向清香也是一股前进势力。种种合力都在进一步推动清香品类从“单兵作战”向“集群作战”升级。
这种基础建设的优势使清香型既能依托传统工艺守住品质护城河,又能通过创新突破地域与消费圈层限制,让清香型成为白酒行业存量竞争时代,最具增长潜力与弹性的品类。
但令人难以忽略的是:品类产区分散的现状,既是未来多元发展大前景的基础,也成为了当下制约品类发展的重要瓶颈。

产区叙事缺失:清香型的结构性困局

酱香以“离开茅台镇,酿不出茅台酒”构建品类护城河,锁定酱香核心产区概念,以赤水河流域的微生物群落、红缨子糯高粱与12987工艺捆绑为不可复制的稀缺资源,催生出仁怀市2000余家酱酒企业的产业集群。而当集群效应及酱酒工艺核心标准变得广为人知,这也一并带动了湖南、广西、及北派酱香产区的共同发展。

浓香则通过“老窖池”叙事强化工艺传承,川酒“六朵金花”以长江名酒带形成从四川连绵至江淮的浓、酱、兼产业矩阵,以中国酒产量第一大省“川酒”为名,浓香成为了白酒中第一个稳固了大品类认知的白酒香型。
而反观清香,吕梁产区虽坐拥汾酒这一超级IP,但其叙事仍停留在“杏花村”及“白酒源头”的地理符号层面,未能与其他产区形成有效联动,吕梁之外,清香产区概念广泛陷入失语状态
这种割裂导致了市场与生产的两重困境:
市场端,消费认知混乱。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对“清香”的联想均呈现过时与偏见的特性,如“吕梁只有高端清香”“清香=低端光瓶”“南方清香缺乏‘正统性’”等认知阻力,而对于各清香流派的整体认知仍高度局限于品牌所在的地域。
生产端,资源协同混乱。例如吕梁产区的标准化建设(如2024年发布的《吕梁大曲清香型白酒标准体系》)与川派清香的智能化酿造(如醉清风“智酿云平台”实现全流程数字化)各自为战,未能形成技术共享机制。

京津冀产区中,北京二锅头虽占据低端市场,但其“京味文化”与吕梁的“黄河文明”缺乏联动,导致产区价值被稀释。反观酱香,即便非茅台镇品牌如金沙摘要,也能借助“赤水河”概念获得溢价。
小曲清香产区以川渝、云南地区为主,虽然两产区简单依据小曲酿造工艺而混为一谈,但实则产品整体风格差异显著。以花香风味、小缸酿造为特征的云南清香白酒,虽有多次荣获国家、省、市名优产品的玉林泉品牌作为代表,但始终未能扶正自身产区地位,虽在省域内品牌众多特色鲜明,但品牌“向外走”的步伐却始终缓慢。

更严峻的是,在清香型整体高端市场中,清香型千元价格带产品占比不足5%,而酱香型该价格带占比已超30%,品牌溢价能力的差距,直接制约了品类价值提升。
虽然分散与多元化的发展,在今后可以为清香型提供一片更广阔的天地,但眼下纵观清香全局,产区叙事整合已是中盘之紧要所在。
唯有通过各地区清香企业统一认知,共同促进产区叙事能力的提升,产生文化向心力、激活多元发展基因、形成多极增长点,清香型白酒方有能力越过同质化发展瓶颈,走向中国白酒三大香型中想象力最大的空间。

破局之道:构建“五大产区”协同生态

吕梁产区:以汾酒为引擎,聚焦“黄河文明+非遗工艺”叙事,打造世界级清香核心产区。通过《吕梁大曲清香型白酒标准体系》的辐射,探索清香型特色工艺的品类标杆。
京津冀产区:依托牛栏山、红星等民酒基因,推动光瓶酒升级。借助华北消费市场对高性价比产品的强需求,开发“京味文化+年轻化”产品,抢占Z世代消费场景。
豫鄂产区:以黄鹤楼、石花酒业为载体,挖掘楚文化IP。石花通过“五心级酿造标准”及“53235工艺密码”确立高端定位,2023年其高端产品增长28%,已具备了有地域特征的“文化+技术”双轮驱动的可行性。
川渝产区:以江小白、醉清风、江津酒厂为核心的川渝产区,具有“产能优势+技术革新”的生产优势,基于四川酒类大省的便捷条件,重构和诠释“川派清香”的风味特色,并以技术赋能的形式对外实现整体品类的价值输出。
泛北方产区:陕西白水杜康借力“汉字故里”与“礼敬字圣仓颉”概念深度绑定、内蒙古金骆驼坐拥国家4A级景区九峰山生态酿酒文化产业园,形成牢固的地区文旅IP护城河。鄂尔多斯酒业园区重点建设了鄂尔多斯酒文化博物馆、金樽广场、南大门、白酒小镇等工程,推动了酒元素和城市的深度融合。泛北方产区丰富优渥的文化风土正是其最大的优势,借清香大势、扩地域特色、讲品牌故事,以酒+地方文化相结合的方式打出组合拳,正是泛北方产区打开消费者品类认知的关键。

而在五大产区之外,云南产区自身小罐发酵工艺独特、地理风土条件特异、酒饮品味多样,同样应该形成地域性合力,抱团冲出云南打向全国市场。
进一步为实现清香各产区协同,依托四大抓手:
品类联动:清香流派应加紧互动互通,以跨地域会议、文化论坛、走访交流为契机,推动吕梁与各大产区的对话交流。齐心力、共发声,打穿品类叙事,创造如“北派厚重、南派柔雅”的品类光谱概念。
标准互认:借鉴川派《清香型白酒团体标准》,建立涵盖大曲、小曲、麸曲的工艺认证体系,消除“非吕梁产区=非正统”的消费偏见。
产能分工:如吕梁聚焦高端基酒供应,川渝滇发挥小曲清香产能优势,京津冀承接光瓶酒升级需求等,形成“梯度分工”的产业闭环。
地方扶持:产区向心力的缺失,也意味着产区地方管理者在白酒产区叙事建立中的缺位。应以地方政府、地方协会为引领,联合抱团,提高地方企业的统一认知,并引领产区企业共同向外发声、向外发展。

第二届清香领航者大会
产区叙事的“关键一跃”

汇集中国清香大厂,共谋品类发展,将清香产区叙事宏图落向实操阶段。大会同期发布《中国清香型白酒产区发展白皮书》,界定五大产区的地理边界、工艺特色与文化价值,终结“产区概念模糊化”乱象。
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,大会同期将启动“清香科考计划”,联合酒业智业机构及酒业专家团队走访各大产区清香企业,从风土地貌、工艺口感、文化IP三大维度夯实产区特色背书。

本次大会及科考计划的预期成果,是将分散的产区叙事整合为“大清香文化共同体”,进行清香未来品类产区结构化发展的道路探索,鼓励产区交流,增进标准统一,最终实现“一地创新,全域共享”的产业格局。

清香型的崛起,绝非汾酒一家的独角戏,而是五大产区合奏的交响乐。只有当吕梁的“黄河文明”与北京“胡同文化”、湖北“楚风汉韵”、川渝“江湖气息”、北方“边塞豪迈”深度融合时,清香型才能真正跳出香型内卷,开辟“品质+文化+产区”的三维战场。第二届清香领航者大会及科考计划,正是这一进程的里程碑——唯有让产区叙事超越地理边界,方能唤醒清香型沉睡的品类潜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