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白酒行业又见“停货潮”!
日前,包括洋河、汾酒、泸州老窖、习酒、今世缘、珍酒等企业,先后发出产品停货通知,其中大部分是主力产品。行业调整与淡季来临之际,白酒企业控价的需求之下,此轮白酒停货潮,更多是有控量和挺价的意味。

白酒行业的停货控价策略并非新事物,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(高库存、价格倒挂、消费疲软)呈现出新的特征和挑战。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白酒行业市场发展现状来看,当前停货措施在短期内可缓解渠道压力、修复价格体系,但长期效果根本取决于需求端复苏与酒企战略转型的协同性。

短期见成效:控量稳价与库存优化
无论是过去白酒行业调整中白酒企业采取停货、控货保价的成效,还是来自于多家2024年末即启动控货的名酒企业核心大单品春节市场表现来看,本次白酒企业停货短期内,有望取得积极成效。
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经济学原理——供求定律:当供给大于需求,那么产品没有稀缺性,最终导致产品价格下降;当需求大于供给,那么产品呈现稀缺性,必然导致产品价格上涨。
基于供求定律,头部酒企通过停货减少市场供给,短期内可缓解渠道库存压力,稳定甚至拉升产品批价。

对于经销商来讲,停货减少了经销商的进货压力,避免过度压货导致价格进一步倒挂,保护了经销商的利润空间。这也是本轮控货中,洋河、泸州老窖等企业采取“配额制”的根本原因:能多卖的就多卖,卖不动的就少卖。
对于当下白酒市场来看,密集停货有利于市场短期信心调整,停货表明酒企主动调控市场,释放维护价格体系的决心,有助于缓解优质经销商对库存贬值的担忧。
值得一提的是,本轮白酒停货中也蕴含着新趋势,例如有名酒企业采取配额制、开瓶率考核等政策,实际上是倒逼经销商转向精细化运营,从“压货赚返利”转向“动销保利润”。
而对于“快进快出”型经销商来讲,白酒企业停货也意味着一定的潜在资金压力:停货可能导致短期收入下降,需尽快配套金融支持或向厂房寻求配额外份额,及时补充支持政策。

长期不确定性:根本在于消费恢复,无改行业竞争趋势
虽然短期来看,白酒密集停货将带来积极成效,但从长期来看难言乐观。
很多人将供求定律,简单归结为供给与需求,实际上,供求理论是经济学中分析商品和服务价格及市场交易量的基本理论,包括供给、需求、均衡价格、均衡数量、供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和应用。
对于白酒市场来看,不仅仅是供给和需求,还有着外部消费、企业与企业竞争等影响因素。
从行业发展来看,白酒市场总体发展受制于宏观经济和消费预期,因此若消费需求持续低迷(尤其是商务场景疲软),停货可能仅延缓而非解决价格倒挂问题。

然而,白酒价格倒挂已经普遍出现在白酒市场当中。
有分析即披露,当前有40%的经销商反映价格倒挂加剧,停货后仍需依赖终端动销改善。这也意味着,市场库存的根本降低,还有赖于消费的增长,尤其是白酒企业放弃高增长而保证停货的时间。
从企业个体看如此,从行业整体来看,部分白酒企业的停货,而其他企业如果不停货,或者停货不坚决,必然导致竞争激烈。与此同时,头部酒企凭借品牌力和渠道掌控力更易实现控货目标,也匹配了更多的市场政策和工具来支撑,而中小酒企可能因市场份额流失陷入恶性循环。

新时代下要找准新坐标
对渠道商而言,本轮白酒企业密集停货既是机遇(利润保护)也是挑战(运营模式转型);而对白酒企业而言,停货更多是短期应急行为,瞩目中长期高质量发展,更需从“控量保价”转向“价值创造”,通过产品升级、渠道创新和品牌强化构建长期竞争力。
从企业竞争力来看,白酒市场已经进入更高维度的竞争,一方面需要企业“拉长板”:巩固自身在市场体量、全价格带、品牌等维度的竞争力,另一方面,需要企业“补短板”:采取数字化投放策略,科学投放稳定市场价格。
从市场竞争力来看,白酒市场价格倒挂最终依赖于市场库存的消化和动销平衡,这考验白酒企业拓展消费场景和数字化赋能,前者提升消费量,减少库存,而后者则通过优化库存管理和市场响应速度,减少传统压货模式弊端。
从渠道竞争力来看,白酒的流通考验的是厂商关系,厂家和经销商要打破以往产销的单一联系,通过利润分成、返利政策调整(如五粮液“保障经销商合理利润”),增强渠道粘性,同时定期反馈市场动态,避免因停货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和信任危机。
从消费竞争力来看,白酒最终是用来喝的,因此如何提升消费者认可度是关键,通过产品、文化、品牌、消费、体验等创新,赋予产品的更多附加值。例如,通过提升产品老酒比例来巩固产品品质形象,或者通过沉浸式体验创新等,来吸引更多消费者。

种种迹象表明,白酒行业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,而不是复制过去发展的新周期,这也意味着很多过去有效的措施和手段,已经不适用了,或者很难长期有效,企业必须明白:让过去过去,才能让未来到来。
显然,行业洗牌加速下,唯有兼具品牌韧性、供应链效率和消费者洞察力的企业方能胜出。
*部分素材据网络!
*图片来自于AI技术生成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