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今年不准备代理X品牌了,大家都动销慢就不说了,厂家狂压任务,没什么利润,省区要求还高,今天这个考核,明天那个考核,让业务人员筋疲力尽”。华北一位代理一线名酒品牌的经销商王总,在与酒业时报交流时,如此透露。
据了解,该经销商与X品牌合作长达十余年,曾是该品牌在本区的优秀经销商,但面对巨大的业绩压力、严格的考核规定和越来越低的毛利,其坦言“累了”,正准备重新调整代理品牌,转型多元化经营,减少对单一产品的依赖。

这一现象折射出白酒行业在“去库存”与渠道生态重构中的深度调整。必须指出的是,多数传统经销商很难“改行”,因此必然“故土难离”,但他们“求生存”转型,不仅仅为白酒企业带来营销转型压力,也蕴藏着“隐形经销商”的机会。

“逃跑”的经销商
王总的情况似乎并非个案。据行业媒体统计,21家白酒上市公司披露的2024年经营业绩数据显示,21家企业经销商总数,从2023年的58437家降至56747家,同比减少超1600家。其中,不仅包括泸州老窖、酒鬼酒等名酒,还包括上海贵酒等“新贵”。
以上海贵酒为例,其经销商数量出现“断崖式”下滑,经销商流失超80%。与这些减少的白酒经销商一样,头部白酒经销商也不好过。“酒类流通第一股”华致酒行2024年报显示,公司营收为94.6亿元,同比下降6.5%;归母净利润为4445万元,同比大幅缩水81.1%。
另外一家白酒相关流通企业,怡亚通,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776.17亿元,同比下滑17.8%,同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.06亿元,同比下滑24.92%。这已是怡亚通净利润连续下滑的第三年。

与白酒上市公司经销商数量波动相印证,中国酒业协会市场专业委员会编写的《2024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》显示。2024年上半年有超过60%的经销商、终端零售商表示库存增加,超过30%表示面临着现金流压力;超过40%表示实际销售价格的倒挂程度有所增加,超过50%表示利润空间有所减少。
必须指出的是,从市场来看,“逃跑”的经销商主要为跨界经销商,以及取消代理具体品牌,但依然深耕白酒市场的传统经销商。但不难发现,对于白酒经销商来讲,短期的压力依然较大。

“困在围城”
对于大多数经销商来讲,当前的困境核心在于压货、毛利与动销的三重挤压。
从压货来看,酒企为完成业绩目标,要求经销商“先款后货”,甚至通过贷款贴息施压,如今在市场动销压力和高增长时代已经过去等综合原因的影响下,白酒经销商库存周期正在不断拉长,资金链压力陡增,压货式增长已经难以为继。
据北京商报统计,2024年,除牛栏之外的19家白酒上市公司包括原材料、半成品、库存商品等项目在内的存货账面余额总计1706.53亿元,其中库存商品总计236.83亿。
从毛利来看,伴随着企业积极投入电商渠道,扩大自身直销比例,加之部分经销商为去库存在电商低价倾销、直播带货冲击,以及市场内卷竞争都在持续冲击传统价格体系,毛利率持续压缩。据行业媒体报道,河南白酒代理商2024年的平均毛利率已不足15%,从净利润角度看,2024年上半年,有55%的代理商净利率在5%以下,更有18%的代理商陷入了亏损境地。
从动销来看,当前白酒行业营销竞争手段高度同质化,高度依赖经销商深耕市场,消费者不缺产品的市场现状下,让白酒产品竞争激烈,与此同时白酒消费群体减少、年轻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等,以及传统宴席、商务场景需求疲软,都让经销商动销压力大。

正是在三重挤压之下,白酒经销商开始加速洗牌,中小经销商因资金实力弱、抗风险能力差,成为退场主力,同时,创新经销商则通过布局线上、拓展定制产品寻求转型。整体来看,白酒经销商行业性、品牌性分布正在迎来重构。

“隐形经销商”
近年来,伴随着对优质经销商资源的争夺,越来越多企业提出“厂商共赢”机制的建设,但在当前压力的白酒市场下,这一机制如何发挥作用,成为经销商愈加关注和呼吁的问题。
前述王总对于X品牌的“心声”就是:企业作为十余年的合作伙伴,并不惧怕企业压货,但希望品牌能够合理控制压货规模,优化渠道政策,同时减少各种“考核”,转而强化终端赋能,更多地提供有效的营销指导和支持,及时兑付承诺的市场返利,稳固区域的销售经理队伍,畅通向总公司反馈信息的渠道,真正帮助经销商动销和渡过难关。
有意思的是,虽然王总不再代理X品牌,但依然是其有效的销售渠道。
据王总透露,让其决定不再代理X品牌的原因之一,就是其所在的区域不少二级经销商不再与其续约,“并不是不卖X品牌了,而是一方面消化自己的库存,另一方面就是一旦有客户需求,从其他经销商或者区域调货即可”,而如今他也是其中的一员。
“全国的经销商都熟悉,谁的价格便宜门清,能够给客户及时调货,只要做好防窜货审查就行”,王总表示。王总所说的同样并非个例,白酒行业正在产生大量的“隐形经销商”,而这也给白酒企业带来了新的渠道:松散的合作经销商,他们不与企业签订任务,但遇到客户需求,同样会为品牌销售产品。

在过去,厂家更加看重签订任务稳固的经销商,而如今“隐形经销商”增多,则为更多品牌创造机遇:“卖谁都是卖,只要挣钱就好”。当然,其中的关键依然是王总所说“厂家要做好品牌工作,让客户和消费者来找我们买你的品牌”。
与生产领域一样,白酒行业的渠道变革已不可逆,经销商退场潮既是阵痛,亦是洗牌契机。唯有厂商从“零和博弈”转向“共生共赢”,方能穿越周期,迎接存量时代的结构性机遇。
